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地區間文化差異巨大。在面對少數民族人民這一特定服務對象時,社會工作者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要提前了解相關風土民情,不斷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的探訪,體驗民情,主動與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溝通,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對社會工作者的認同,使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能有效進行。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境內人口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在云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工作,必然要結合當地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價值理念、工作方法以及實施途徑等創新,從而有助于推動適合我國本土化發展的民族社會工作。
(一)民族社會工作的多元、發展、文化
王思斌以民族社會工作的多元、發展、文化三個視角為基礎,以經濟發展和文化持守作為民族社會工作的任務框架,從群體和個人兩個層面對民族社會工作的具體任務進行了細致建構:首先是經濟發展問題,在族群、社區層次上看經濟發展問題,主要是要發展地區的經濟,尤其是促進民族產業相關的經濟發展,促進少數民族群體就業,經濟上的包容性發展是核心任務。在個人、家庭層次上看經濟發展,就是要促進民族家庭的生計,而其深層關懷是人們參與經濟活動能力的發展。其次是文化持守問題,在族群(社區)層次上看文化問題,就要保護民族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可以借助民族地區的宗教力量,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另外,重視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發展民族教育,促進當地不同族群之間的交往,增進族群之間的信任和團結。在個體(家庭)層次上審視文化持守就是要促進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信仰?;谝陨系闹攸c任務,民族社會工作并非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學科獨自可以完成,而是與其他工作者和學科合作發揮作用,社會工作者要發揮政策的倡導者、服務的提供者作用,經濟上把國家的優惠政策,特別是社會福利政策真正傳遞到民族群眾那里,使他們真正得到實惠,同時突出人們能力的發展和社會資本、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文化上,社會工作者必須了解民族群體的文化價值取向,尋找雙方的共同“視域”,理解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要,通過腳踏實地、持久的工作,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和諧。同時堅持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性,即始終要把發展的理念融入其中,樹立民族群體的主體性意識,在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服務中張揚他們的主體性,發展服務對象的內在能力。
張麗君認為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實務時應該尊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古學斌認為社會工作要在中國鄉村扎根,必須處理社會工作者主體位置,審視在實踐中出現文化識盲的原因。社會工作者需要對該地區文化的內涵和運作有高度的敏感性,在開展社會工作實務時要反思專業的盲點和陷阱。王旭輝認為我們在吸納國外民族社會工作的“文化敏感”視角基礎上,要引入另一個發展視角“邊界跨越”來應對,“提升我國民族社會工作覆蓋面及專業性”的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工作,尤其要求社會工作者在“文化敏感”視角下開展服務,社會工作者應了解、尊重并善于利用各民族的文化資源,對相關的民族文化議題保持敏感性,提供具有文化適切性的民族社會工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