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深入剖析了全球面臨的生態問題以及資本主義在危機下的應對措施,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尤其是這個制度的核心,即踏輪磨坊的生產方式,不僅是資本無限擴張的罪魁禍首,也是資本主義與人類環境矛盾對立的根源所在。因為“這種體制的顯著特征猶如一種巨型的松鼠籠子。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腳踏輪上的一部分,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從中脫離。投資人及經營者在財富積累需求的驅動下,為在全球競爭環境中興旺發達而不斷擴大經營規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要依靠資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技術,用大量的能源和機器投入代替人力,并將更多的廢料投入到環境中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這意味著與生態對立的不是個人為滿足自身欲望的行為,而是這種行為之下的生產方式。他指出,這種發展模式直接導致了資本主義內部的反生態本性,即資本主義存在一天,生態環境問題便會一天得不到解決。
首先,資本擴張的無限性和自然資源總量的有限性之間有著無法調節的矛盾。在資本家眼中,自然資源可以被某種東西完美替代,甚至認為自然資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生態預言家們對世界末日的擔憂完全是杞人憂天,面對已經出現的生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或技術手段予以解決。福斯特指出,對財富和利潤的追求是資本的永恒目標,在這一目標的驅使下資本對外擴張就是一種必然趨勢,因為“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個自我擴張的價值體系,經濟剩余價值的積累由于根植于掠奪性的開發和競爭法則賦予的力量,必然要在越來越大的規模上進行。”然而,地球自然資源的總量是固定的,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同樣也是有限度的,這本身就與資本的無限擴張本性形成了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福斯特認為,出現這種矛盾的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經濟把追求利潤增長作為首要目的,所以要不惜任何代價追求經濟增長”。資本家想要實現這種經濟增長就意味著必須要投入生產所需的原始材料和人力資本,通過規?;瘷C械化的快速生產來實現資本的迅速積累,這種方式伴隨而來的是能源的迅速耗費,同時還會把愈來愈多的廢料倒入自然中,打破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極限,從而導致更嚴重的生態危機。
其次,資本主義投資的短期行為與生態環境的長期保護之間是矛盾對立的。“資本的擁有者在評估投資前景時,總是計在預計的時間(通常很短)內得以回收投資以及今后長久的利潤回報。”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資本投資需要在短時間內收到回報以證明其投資的正確性,而諸如水資源及分配、工廠選址、水源保護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投資項目則需要更為長遠的整體規劃,這就滿足不了資本家想要在短期內得到回報的欲望。一些自然資源方面的投資如采礦、油井等,資本家或許確實會考慮較長期的利益,但其投資周期最長也不會超出15年,而生態保護則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更何況生態保護行為不只是為了滿足一代人的需要,而是要考慮幾代人的需要,即便是那些“善良”的企業愿意為社會和后代人犧牲部分利潤,但它也必須以滿足投資人和股東的利益為前提。在福斯特看來,一方面,資本主義為追求短期利益目標,不惜過度消耗自然界中的能源和資源,造成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加劇生態危機。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當自然資源枯竭無法供應資本主義生產時,資本主義追求的短期利益就無法實現。由此可見,資本投資的短期行為與生態系統的長期保護是完全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