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這一概念產生于英國,1846年英國學者W.J.Thoms 創造了folklore一詞,指民俗或民俗研究。我國學者鐘敬文將“民俗”定義為“民間風俗習慣,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生活過程中所創造、享用并傳承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民俗具有民族或文化專有性,因而民俗文化亦屬于文化專有項(Culture-specific Items)范疇。文化專有項是國內外翻譯學者討論的熱點問題。艾克西拉(Aixelá)在對美國偵探小說《馬耳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的三個西班牙譯本進行分析后,總結出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有轉換拼寫、文內注釋、文外注釋、有限一般化等11種翻譯策略。他將這些翻譯策略歸為“文化保留”(cultural conservation)及“文化替換”(cultural substitution)兩大類,其中文化保留類包括:(1)重復法(即照抄原文,漢英互譯中極少用);(2)音譯法;(3)語言翻譯法(相當于直譯法,即盡量保留專有文化詞的指示意義);(4)文外注釋法;(5)文內注釋法,而文化替換類包括(6)同義詞替換法;(7)有限一般化(用譯文讀者熟悉的另一個出發語專有詞替換文化專有詞);(8)絕對一般化(用一個不帶文化色彩的指示詞替換文化專有詞);(9)淡化譯法;(10)歸化法(用目標語文化專有詞替換出發語文化專有詞);(11)刪除法。這一文化專有項策略分析工具被國內諸多學者采用或參考。如汪寶榮以艾克西拉的分類法考察了《兄弟》英譯者采用的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指出譯者靈活變通的翻譯策略;黃勤(2016)基于艾克西拉分類法對比分析了魯迅《離婚》四個英譯本采取的翻譯策略,指出方言翻譯策略的選擇要最大限度地準確再現原文的前景化效果。這類研究的共同點在于從微觀層面分析每個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卻忽略了從譯文的全局效果考察文化專有項的整體翻譯策略。艾克西拉亦指出自己的分類及其排列方式并非試圖客觀描述實際存在的類別,而是在方法學上提供一個框架以便快速發現譯文的整體趨勢。實際上,對文化專有項翻譯的評價需要考慮其翻譯策略對整個文本的效果,而不是孤立評價。結合以上研究,本文首先對王際真譯本中的文化專有項進行分類整理,對比原文和譯文逐一考察每個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根據艾克西拉的分類法對譯者常用翻譯策略的使用頻次進行統計,一方面以實例分析從微觀層面探討譯者的具體決策過程,另一方面從宏觀視角觀察譯者的全局策略,力求客觀描述譯本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