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望湖位于阿爾泰邊疆區南部的蛇山(Zmeinogorsk)市以北31公里處,地處阿爾泰山脈西端,在碧波蕩漾的湖面周圍是綿延起伏的草原和山丘,由于雨水豐沛,地面長滿了野草和樹木。但是由于緯度高,此地進入9月就開始刮起大風下大雪,給發掘帶來了困難。湖泊周圍錯落分布著15座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聚落和墓地??ɡ胀璉遺址是其中的一處聚落遺址,屬于青銅時代的耶魯尼諾文化(Elunino Culture, 2250-1550BCE)。它位于湖泊的東北側,地理坐標51o22’46.77”N, 82o11’13.31”E (圖一), 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范圍內原有俄羅斯村莊,對遺址有所破壞?,F在村莊已經搬走,遺址本身大體保存完好。
俄羅斯考古學家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卡勒望(Kalyvan)湖-I遺址,并先后于1984-1988、2007,2010-2014年連續發掘,揭露了1890平方米,獲得了較多的疑似冶煉遺跡的灰坑和水溝、礦石和爐渣,表明古代居民曾經從事冶金。本次發掘一共開了5個4×4米的探方,加上今年7月份俄方自己挖的1個探方,合6個,一共揭開了96平方米。文化堆積不厚,只有60厘米,地層簡單,遺物全屬耶魯尼諾文化,下面即為生土。 我們沒有發現灰坑和水溝之類的遺跡,只發現了天然溝和鼴鼠留下的洞穴。盡管經過仔細采集,我們只獲得了幾百塊耶魯尼諾文化的陶片、獸骨和石器(包括石磨盤和石鏟)以及銅渣。
地層
俄羅斯考古學家在發掘時,將一個4×4米的探方分為16個1米見方的方塊,以數字編號。今年發掘共開相連的探方6個,合96平方米,即方塊1-96,探方也以1-16方,17-32方記錄(圖二)。探方之間預留隔梁20厘米,以控制地層,發掘結束時打掉。發掘以10厘米為一層,逐塊發掘;見到遺物時,寫方塊號、層位和坐標,以方便后期繪平面圖時將每件遺物歸位,然后將遺物逐件裝袋。挖完一層,鏟平平面,照相。雖然程式化,但也環環相扣,相當嚴密。此次發掘未見遺跡,遺物也很少,這種發掘方法行之有效。
發掘區內地形為緩坡,由北而南呈逐漸下降,而文化層逐漸變薄。由于雨水充足,表面長滿齊腰的雜草。各個探方的地層堆積大體相同,只不過厚薄有所差異??煞炙膶?。第一層為腐殖質,含有密集的草根,黑色,厚0-14厘米。第二層為黑褐色腐殖質,厚14-30厘米。第三層為淺棕色沙土,厚30-52厘米,里面包含的遺物較多。第四層為結實的棕色沙土,富含大小不等的沙粒,厚52-90厘米。其下即為生土,富含紅色沙粒;這種沙粒就是遺址附近山坡上的砂巖分化而成的,后經雨水沖積到了這里。
遺跡
此次發掘發現了2條自然溝和若干樹洞,古代遺跡只有4個灰坑。其中只有灰坑3出土了少量遺物?;铱覰o.3開口于基點下124厘米,深38厘米??涌跈E圓形,長徑110厘米,坑壁向下收縮成碗狀,東北側與一條水溝相連(圖三)。填土為棕色-淺灰色土,含小顆粒砂石,與坑口以上的地層毫無差異。出土有少量陶片、獸骨和石塊。
在2013年的發掘中,阿爾泰國立大學考古隊發現了26個灰坑, 12個灰坑未出任何遺物,其它灰坑出土少量獸骨、陶片和石塊。此外,他們還發現了兩處大型灰坑,都挖在生土中。其中一座(No.3)形狀不規則,長400,寬190,深20厘米。其填土與坑口以上堆積相同。里面發現了大量獸骨、3塊礦石和2塊爐渣。
遺物
本次發掘與以往歷次發掘一樣,獲得的遺物很少。不過,俄羅斯考古學家工作非常細致,在整理時將每件器物編號,然后列表予以描述。為了更加全面地體現該遺址的特征,本簡報還吸收了阿爾泰國立大學2013年的發掘資料。
陶片:本次發掘總共發現陶片490枚,分布于第1-4層。在探方內分布比較均勻。絕大多數為碎片,只有少數個體較大,無法復原出完整器物。陶器平底,主要為缸形器。大多數陶片表面裝飾戳印的平行線紋;由此看來,器物表面由口沿到底部均裝飾花紋;口沿下有時裝飾縱向或橫向或交叉的三角紋。在2013年的發掘中,阿爾泰國立大學考古隊獲得了2388塊陶片,同樣由于過于碎小而無法復原。除了上述紋樣,還有珍珠紋、附加堆紋和之字紋(圖四)。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塊陶片的內壁附著一層爐渣,里面含有小顆粒金屬,外壁呈橘色。古代的冶煉工匠顯然把陶器當作坩堝來煉銅。
骨角器:本次發掘共獲得獸骨730枚,分布于第1-4層。它們大部分是食用后拋棄的,屬于家養動物,包括大角、小角動物和馬;少數屬于野生動物和魚。部分骨骼有加工痕跡,還有一件骨器。2013年的發掘獲得了3500枚,情形與本次發掘的相近,不過多了一件骨鏃,長3.4厘米(圖五:2)。
金屬器、爐渣和礦石:本次發掘獲得了4枚銅礦石,由顏色來看,它們屬于孔雀石、赤銅礦和石青。同時發現了一些銅粒和3枚爐渣。在2013年的發掘中,阿爾泰國立大學考古隊獲得了158枚礦石和420枚爐渣。此外他們還獲得了1枚銅短劍殘片,1枚銅耳環和1枚鉛耳環。銅短劍僅存刃首,長3.4,寬2.8,厚0.35厘米(圖五:8)。銅耳環由銅絲卷成,未閉合,一頭尖,一頭錘扁,直徑2.6厘米(圖五:6)。鉛耳環呈“9”形,長徑2.7,粗0.4厘米(圖五:7)。
石器:此次發掘獲得22件石器,其中包括若干石核和石片,以及2件石杵、1件石鏃和1件石砧。石杵圓柱體,一段經過加工,平齊,一端經過加工,長8.9,直徑6.1厘米(圖六:1)。石鏃的邊緣經過細致的二次加工,非常規整,平面呈杏仁形,截面呈菱形。長3.1,寬1.6厘米。石砧殘,僅存四分之一,整體大體平整,中央可見鍋形凹坑。半徑為12.2厘米(圖六:2)。在2013年的發掘中,阿爾泰國立大學獲得了341件石器,但是器類組合接近,只不過多了石鏟和石紡輪。石鏟淺黃色砂巖,呈葫蘆形,中間束腰以方便捆綁木柄。兩面經過打磨,較為平整。長26.4厘米(圖六:3)。石紡輪,用淺灰色石材制作而成。僅存一半,外徑5.1,孔徑1.3厘米。一面平整,一面隆起,中央穿孔,邊緣經過粗糙的二次加工(圖五:1)。石鏃形式更為豐富。一件呈三角形,尾端內凹,表面經過細致的加工。長2.3,寬1.6厘米(圖五:3)。一件呈柳葉形,邊緣經過細致的加工,尾部有短鋌,長5.4,寬2.0厘米(圖五:4)。刮削器數量較多,用墨玉制作而成,呈馬蹄形或圓形,一端較為鋒利。其中為馬蹄形,長3.2,寬3.3厘米(圖五:5)。